要
孩子成绩差、孩子需要学一点特长、孩子的作业需要辅导……为了孩子,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的课后时间安排极其紧凑:晚上送作业吧完成当天作业;周六送辅导班强化训练,周日送特长班学习“一技之长”。
孩子成绩差、孩子需要学一点特长、孩子的作业需要辅导……为了孩子,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的课后时间安排极其紧凑:晚上送作业吧完成当天作业;周六送辅导班强化训练,周日送特长班学习“一技之长”。
其实,谈起校外辅导班,父母也是“一肚子苦水”:孩子成绩差,不去辅导班怎么办?有些知识,自己真心教不好;自己工作忙,总不能辞职在家辅导孩子吧?何况别的孩子都去,自家孩子不去,万一真被落下,又该怎么办?
参加辅导班的学生大多分成两类:一是某些科目有“短板”,自己花费时间却没有多少效果,需要请老师指点;二是孩子成绩实在让家长难以启口,去辅导班好歹能够学一学,将来考学,哪怕进不了公立学校,买分进私立高中也能少花钱。
但是,“事与愿违”。很多时候,花钱不少,孩子的成绩根本没有提高。到底是辅导班的原因,还是孩子自身与辅导班“不合拍”?如果同一个辅导班里,别人家的孩子进步,家长便会无情地指责孩子:“给你创造条件也学不进去?……烂泥难上墙。”
家长送孩子参加辅导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成绩。在某种程度上,辅导班确实能为家长解除一部分后顾之忧,也的确能提高一部分孩子的成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去辅导班,尤其是成绩差、基础差的孩子,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恰恰是这类孩子最需要补课,最需要提高成绩,也是参加辅导班最多的群体。
“办辅导班”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最热门的商道之一。有些机构把课外辅导办成赚钱的产业,利用资源大力包装宣传,实际上骨子里仍旧是“商家”,虽然会注重塑造教育品牌,重视教育质量,重金延请“名师”,但最终目的还是赚钱,永远脱离不了追逐资本的本质,与“育人成才”关系不大。
辅导班的纪律管理,向来被许多家长诟病。很多孩子,有在辅导课上玩游戏,而教师视若无睹的;有偷懒逃课,而父母蒙在鼓里的;更“惨烈”的是即使孩子被押送到辅导班,父母在后面“陪读”,孩子“身在曹营心在汉”,魂游天外。
孩子自控能力差,遇到学习氛围差、管理相对松懈的辅导班,或者辅导班教师授课方式不适合孩子,不注重的基础巩固,即使眼前短暂的成绩提升,最终依旧是空中楼阁,缺乏后续提高能力。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参加辅导班的结果,是家长白花钱,孩子成绩没有多少起色,把辅导班当成了“看护孩子成长的幼儿园”。
牛不喝水强按头,没有好效果是大概率的事情。因此,父母在送孩子参加辅导班之前,与其费尽心力寻找辅导班,不如扪心自问:自家孩子的学习欲望怎么样?在孩子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没有迫切提高成绩的需求,没有找到辅导班“给力”的教师,没有遇到学习氛围良好的辅导班之前,父母还是慎花冤枉钱。
即使孩子不上辅导班,是不是学习成绩就无法保证?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目前辅导班通常授课时间一般在周末,每门功课大多是两个小时,采用“讲课件+做练习”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教师概括讲一下本周的知识点,然后通过习题练习加深孩子对知识点的理解。
这种“以讲代练”模式,注定导致基础差的孩子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消化辅导课上的学业内容,如果孩子课后不注重复习,辅导效果只是“聊胜于无”。如果报名“一对一”、“网上教育”,学习效果值得商榷,对父母的财力也是很大考验。
如果孩子不去辅导班,成绩又该怎样提升?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上课专心听讲。可以不要求孩子预习新课,但必须强调听课的重要性。认真听课,认真复习,认真作业,认真做一些参考习题,养成善于思考、积极交流的习惯,对待疑难问题,反复思考仍旧不得其法时,一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如此学习一定比去辅导班走过场成绩要好得多。
人的成才好比马拉松赛跑,抬眼望去,对孩子前途焦虑不已的家长不在少数,为孩子的前途付出心血的家长数不胜数,但是真的能按照家长期望中去成长的孩子,少之又少。因此,父母在送孩子去辅导班之前,宜多考虑孩子自身的情况。
同时,父母有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辅导班的水平存在良莠不齐:老师与孩子接触时间短,不能真实掌握孩子的基础和水平,补课没有找准孩子的“知识空窗”;把辅导班老师能把当做终生职业的人比较少,离职率比较高,导致辅导班的老师“换来换去”;授课效果追求“短平快”;即使有些老师真想做好,但囿于自身水平限制,付出时间成本却没有换来孩子成绩提高,“有苦劳没功劳”……这些原因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效果。当然,如果孩子遇到有水准的老师,或者孩子自身基础好,参加辅导班后成绩一般都会有提升。
如果没有唤醒孩子本身的内在动力,如果孩子没有自发地去努力,去争取,家长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甚至做得越多,越会引起孩子的厌烦,做得越多反而是“拔苗助长”。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激发孩子上进心,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比参加多少家辅导班都要管用。